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职工文苑

【悦享书吧】一分公司:《老字号》里的“京味”
——读老舍《老字号》有感

发布日期:2022-06-09 信息来源:一分公司 作者:杨桂芳 字号:[ ] 分享

读老舍《老字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浓浓的“京味”。

我国现代文学主要分为京派和海派,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老舍是京派的代表作家。从《老字号》的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到作品主题,我都能感受到其与海派作家作品完全不同的独特“京味”。

《老字号》这篇小说围绕着钱掌柜、周掌柜和辛德治这三个人物展开,讲述了绸缎行三合祥在这三个人的管理下所经历的不同的兴衰命运。

从《老字号》的环境氛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北京市民庸碌平凡的生活中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首先,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老北京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描写,如“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才挂上四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胡闹八光”、“多少年了,三合祥永远是那么的官样大气:金匾黑字,绿装修,黑布蓝柜围子,大杌凳包着蓝呢子套”。三合祥作为老字号,用的是宫灯、金匾,讲究的是“官样”,追求的是体面、排场、气派,注重的是传统、规矩、礼节。这些对三合祥老字号的描写,就表现出北京作为帝都古老雍容的气质和老北京人的审美追求,营造出浓浓的“京味”。其次,小说运用了很多北京方言,如“胡闹八光”,指无理的行为;“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中的“蹦蹦戏”是老北京人对评剧的称呼。此外,老舍还运用了京津方言中的儿化音,如“再说那份儿厌气:一年到头老是大减价”、“抹过零儿”,“借个座儿”。这些方言的运用,鲜活纯熟,平易近人又精致巧妙,既有通俗性又有文学性,营造出了老北京风俗文化氛围,使得小说字里行间有着浓浓的“京味”。

从人物心理和作品主题来看,《老字号》作为京派作品,又与海派作品完全不同。《老字号》借三合祥的兴衰表现了新旧文明的冲突。小说中,三合祥在钱掌柜的经营下,官样大气,言无二价,货真价实,受人尊敬,是“君子之风”的买卖;在周掌柜的治理下,一切都变了样:大减价,打广告,拉客人,把假货当真货卖,强卖东西,短尺少寸。而辛德治作为传统北京人,看不惯周掌柜的“野鸡”做派,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他作为帝都人的清高和傲气:他心中有着老字号伙计的骄傲,认为三合祥的金匾都带给他体面,但周掌柜破坏了“宝贵的老气度,老规矩”,让三合祥“落到了这步天地”。在我看来,他的这种心理也反映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传统的文化风俗在西方新文明的冲击下虽已破败不堪,但依然有所留存。这是属于老北京人独有的,对于传统规矩与礼仪的坚持,也是上海作为商业中心,受西方新文明影响较大而不具备的文化底蕴。在作品主题方面,作者老舍作为老北京人,在《老字号》中对周掌柜的经营方式持批判态度,对钱掌柜“能真传世的老字号的规矩和气度”充满惋惜和怀念。但是时代变了,“君子之风”的经营方式与时代不合,新的经营方式又有很多糟粕,这引发了读者对于新旧文明的思考。作者通过三合祥经营方式的对比,唤起了读者对于传统、庄严、气派、安详、雍容的老北京“一去不复返”的失落感。这种苍凉感和失落感是京派作家作品中独有的“京味”。

《老字号》这篇作品,描写出新文化新思潮与新的经营方式对于传统事物的冲击,反映出了历史的变迁——旧文明的没落、新时代的“兴盛”和改良主义的失败。文章中充满了老北京浓浓的“京味”,更能凸显新的经营方式对老字号的冲击,即“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老手、老字号、老规矩,也为我们保留了一份传统中国的精粹和魅力。(供稿单位审核:王万军)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