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典范探讨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我家的人世间----咬“福气”

发布日期:2022-07-25 信息来源:基础设施事业部 作者:刘晓静 字号:[ ] 分享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一曲邓丽君的《又见炊烟》写活了万家烟火,也写尽满腹相思。年少时吃着妈妈做的饭,随着收音机哼着一代天后的靡靡之音,饭不知味只剩闲愁,如今再听老歌音律仍旧,却感能顿顿炊烟袅袅的平凡幸福也是最可贵的人生历程。

吃饭做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一丝丝缥缈的烟火气是无数人的乡愁和内心里最温柔的牵挂。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生活的时代,经历了小时候家贫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阶段,也活到现在面对超市里琳琅商品时暗自嘟囔不知道想吃什么的小纠结。几十年的日子放在历史里说长不长,但也委实不短,而且这几十年国家的发展的质量显而易见,就象心灵鸡汤所说人生不要在意长度,要在意厚度,那么国家实质性高质量发展委实让我们的生活殷实了不少,也藉以文字记录下小家在人世间里的些许欢乐和那份暖暖的烟火气。

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为盼望的日子,对于我家也是如此,父亲长年身处工地,一年中除非有大事轻易不会回来,所以过年时一家团圆,是我年少时最盼望的事,帮母亲收拾家、洗洗涮涮、蒸馍头、包饺子,从放寒假就开始忙碌,一直到父亲回来(通常会在小年前后),团聚的欢声笑语就会一直延续到父亲返回工地前(初六、初七)。饺子是大多北方地区的年饭,河南亦是如此,公司有许多从东北来的人家,所以吃年夜饭、守岁、初一拜年也就成了家属院里的习俗。每顿饺子也有不同的寓意,小年的饺子是“送灶爷”、三十的年夜饺子是“填穷坑”、初一早上的饺子是“接百福”、初五吃饺子则是为了“破五”,寓意年过完百无禁忌了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在饺子里包钱,谁吃到就一年里就有福气的习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只知道第一次吃到钱的小妹把活络了许久的门牙硌掉了,才知道吃饺子还有了“咬福气”这件大事情,于是盼过年、盼吃饺子的心理从原来为了在过年吃上平时难得的好吃食,变成了盼着吃“福气”,从而获得新的一年有好运气的期盼。最早我们家里包的是1分钱的硬币,年景越来越好时开始包黄澄澄的伍角硬币和一元牡丹硬币;而“福气”也从原来只包一个转变为一家的人口数,母亲会在蒸馒头时将用来做“福气”的几十个硬币放在锅里煮高温消毒,然后沥干水后用笼布包好放在厨房柜里专用的小碗里,在包饺子时趁我们不注意时将钱包进去,还要分放在饺子篦上不同的饺子行里。我们曾无数次想在满盘饺子里找到“福气”的珠丝马迹,但几乎没有得逞的机会,所以咬“福气”的事也就成为过年吃饺子时最期待和兴奋的事,咬着“福气”的人开心不已,而没有咬到的则多少有些失落。

再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日子也真如接百福一样,一天天的好起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顿顿有肉、餐餐有酒”也早已不是梦想。我们也渐渐长大立业成家,但过年的习俗老礼还在,咬“福气”也做为家里的过年习俗传承下来,花生因为有更好寓意(长生果)和做为食材包入饺子更卫生成了新的“福气”,简称“福豆”;而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咬到“福气”,也从原来的几个变为现在的十二个,即代表十二生宵也代表一年有十二月,只要吃到就是年年好运、月月平安的寓意。我们这一代人的咬“福气”成为孩子们过年盼着吃“福豆”,孩子脸上期待的神情宛若情景重现,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吃着“福豆”时,拿着花生去问在厨房煮饺子的姥姥“为什么饺子里会有花生呀”,妈妈爱抚的将宝贝搂在怀里,娓娓说因为是“有福气”时,孩子跑出来欢快的告诉我时兴奋的神情,相信满满的爱意和承载着的希望就这样传承了,就象“团圆”的中国年是无数中国人心中忙碌一年最温暖的期盼一样,无愿无悔给予家人最好的爱的家风也会做为无数优秀家风里的一项代代传承下去。现在我们做为子女已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吃“福豆”时如果先吃到会心照不宣的停下筷子,等到老人或孩子吃到后,一齐夸他们是有福气的人,看他们满足的无比开心的笑容;现在的我会在包“福豆”时留下“Bug”,以便准确的将包有“福豆”的饺子夹入他们碗中,也会照顾到没有吃到“福豆”的其他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如此煞费苦心,是因为能让家人开心就是最大的幸福,也真心祈愿在过年这喜气的日子里为家人许下美好的祝愿,让大家都福气多多,平安幸福;而我也倍加珍惜和热爱这种“上有双亲可孝、下有孩幼可体”那份人到中年时最大的福气。

每个家庭都有家教,我的父母对我们没有太多的说教,而是用他们的言行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从父母孝顺双方老人的行动上,我们懂得了“百行孝为先”的孝道;从父亲不辞辛苦的奔波劳作中,明白了“天道酬勤”的勤勉之道;他们尊敬自己的师傅,让我们也懂礼仪识大体;看到母亲对待幼儿园的孩子们比对我们小时还好时,让我们培养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理心;母亲用巧手粗粮细作,连夜挑灯为我们缝补衣服,让我们深知“勤俭持家”的不易;还有父亲在上夜班时领的肉包子从来都不舍得吃,而是带回来在煤炉上烤热了当我们的早餐等等,正是他们这一丝丝对孩子无私的爱,滋养和浇灌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沐浴了好的家风,养成了善良温存又充满坚韧的品格,在面对人生中的沟沟坎坎时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从不颓废气馁。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知足常乐,这是从奶奶说的“过日子不要比,前有骑马坐轿的,后面还有挑担赶脚的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演变来,教会我的是“不瞎攀比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是正道”;母亲也说过“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才叫穷”,这是从我姥爷说的“粮不留种不可吃尽,盈余更要积谷防饥”演变来,也教会了我“居安思危、积谷防饥”。这一代代的家教也渐渐形成了我们家里最朴素的家风。

如今父亲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到了“人不找事事找人的年龄了”,这几年因为疫情除了买菜、做核酸几乎一直居家,最喜欢的群演也不当了,说是减少流动不给孩子找麻烦和给国家添乱,我知道这是他做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父亲老了人也变得细腻多了,他会提醒我按要求做核酸,也会交待我早早休息,会提前一天问我明天吃什么,吃饭时仍会将我喜欢吃的菜推到我面前,就象我小时候一样,我知道这是他做为人父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关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仍有疫情、有战争,科技也发展到了新高度,父亲最为关心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时间只用了几个小时,创造了航天史上最新的记录,这些将成为历史的记忆留在时间长河的轨道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的“五四”青年节对青年寄语:“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国家盛世安然,家家炊烟绵绵。这就是最真实的人世间吧,小家有小家的家风,国家有国家的国风,中国人的家国梦是无法分割的一份特殊情感,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参与和感受了那种经由国家发展强大所带来的许多福气,相信优秀的都会由我们的后代们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也愿这种国之福气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里最大的底气。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