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穿透监督 增强监督效能
| ||||
| ||||
大监督是深化企业改革、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推进大监督能有效整合监督力量、提升监督质效,推动企业强管理、防风险、促提升,提升核心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2025年是国资央企实施穿透式监管全面深化与落地见效的关键一年,持续深化重大事项管理,强化监管实效、提升监管效能等将成为穿透式监管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一、坚持贯通联动,完善系统集成、动态监管大格局。 一是完善大监督工作机制。公司各级监督主体要坚持同心耕好“责任地”,携手下好“一盘棋”。党委发挥领导协调作用、把控整体方向,纪委专责监督、引导推动,各职能监督部门落实监督任务,运用联合检查、信息共享、联席会议等机制,加强统筹共建,打好监督“组合拳”,释放资源互补、协同并进的叠加效应。穿透监督应牢牢聚焦公司高质量发展、改革深化提升等重点,通过年初梳理监督重点、动态开展联合监督、定期研判监督情况、跟进闭环问题整改监督链条,把大监督与生产经营、本质安全、“三金”管控等工作同安排、同实施,实现大监督嵌入企业运行各个环节,持续提升大监督质效。 二是积极构建纪检、巡察和审计合规联动机制。积极建立各监督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会商研判穿透监督信息资源,共同推进大监督工作。积极推动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落实“最多跑一趟”要求,强化对项目管理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穿透,优化检查事项、减轻基层负担,以一体化高效监督保障执行落地。坚持穿透监督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对检查计划、监督报告进行把关评估,确保在精准发力、综合施治的同时,避免多头、重复检查。 二、聚焦重点领域,推进大监督、穿透监督做实做深。 一是聚焦“三个关键”,强化执行落实。聚焦“关键少数”履职担当进行穿透监督,开展由点到面、带动绝大多数,进而保障公司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突出“关键环节”,推动大监督与工程项目监管有效衔接,把监督触角穿透融入项目管理全过程。把握“关键节点”,在重要时间点强化监督力度、一竿子插到底,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精神。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严控潜在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推进项目一线落实落细管理任务,以穿透促履责、逐级压实责任链条。突出对“关键环节”的监督,着力抓好选人用人、工程分包、市场营销、设备物资招采和资金拨付等影响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督,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实现事前监督,及时纠偏整改。深入开展制度执行力建设活动,强化过程纠偏导正、真正让穿透监管成为生产力,实现从“合规约束型”向“价值创造型”升级,加快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是穿透监督廉洁工程创建,提升项目履约质效。紧密结合项目模式、履约要求,细化廉洁风险防控重点,以“权力行使安全、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履约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等为目标,围绕工程分包、物资招采等六个重点环节开展廉洁工程建设。通过穿透监督工程履约的薄弱环节、廉洁风险,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并抓实整改,为项目优质履约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三、抓好问题整改,做实“后半篇文章”、构筑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决推进问题整改闭环机制。牢固树立“问题不整改还不如不监督”的全流程监督理念,对监督发现生产经营问题,通过专题分析会、整改进度会等进行督导整改。定期对问题整改进度、质量进行跟踪评估,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大监督机制作用,把问题整改和严肃教育、严格管理相结合,做好大监督“后半篇文章”。 二是强化监督制约,深化成果运用。针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从案例中汲取教训,推动举一反三,提升监督成果运用成效。深化一体推进“三不腐”机制,综合施策、做到不良倾向及时提醒、违纪违规及时惩戒、制度漏洞及时修补、教育引导及时跟进。在查办疑难复杂问题或案件时,审计、法务和纪检等组织需要增强业务穿透力,在案件突破、证据固定、问题定性等方面做实技术支撑,共同提升案件审查质效、强化“不敢腐”震慑效应。(供稿单位审核:王辉)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