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板栗坠地,我接住了成长
| ||||
| ||||
去年初秋第一次来到承德项目,山路上滚着颗裂开的板栗,刺球像只蜷起的小刺猬。 那时我还不懂,这满山的板栗,会和我的脚印一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出分量。 初到项目的日子,像极了挂在枝头的青板栗。带着校园里的生涩,同师父背着仪器,走在看不见山头的山路上去进行基础验收,看着师父支仪器、拉尺子、抄数据,此时的我想问但又胆怯;第二次进行验收,我鼓起勇气主动要求帮忙支仪器,等到师父检查完基础回来后,仪器没有调平,师父接手后三下五除二直接搞定,我心里十分不好意思。那天回程时,他捡了颗半熟的板栗塞给我,壳硬得咬不动,涩味在舌尖漫开,像极了当时的挫败感。 秋深时,板栗刺球渐渐染上褐红。我开始能够独立完成基础的尺寸检查,支仪器的动作也利落了些。有一次独自一人去现场进行基础验收,一口气测完了整基的尺寸,收起仪器时忽然懂了那些反复练习的仪器操作、深夜里翻看过的规范 —— 原来它们早像板栗扎根泥土那样,悄悄记在我的脑海里。这满山的褐红刺球,是时光给的勋章,每道纹路里,都刻着 “慢慢来,会有底气” 的答案。 冬天的山顶寒风呼啸,风追着人跑。从基础浇筑到组立铁塔,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寒冷的空气。有次连续二十多天在在山上进行作业,寒风从衣服的缝隙里钻出来又钻出去,身上的体温“随风飘动”,手指冻得发僵。铁塔整基组立完成时看着它在寒风里站成挺拔的剪影,忽然想起初来时那些发怵的陡坡,如今背着仪器在山路中健步如飞;指导工人分段组装铁塔时,底气连自己都觉出惊讶;监督安全作业时,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处风险。那些曾让我犯难的工序,现在做起来,指尖都带着熟稔的温度。 春回大地,栗树新芽初绽,嫩红叶尖裹着融雪。我们开始导地线展放,我在山头测弧垂,对讲机里的术语,从需要默念两遍才敢出口,到如今脱口而出。一次突遇大风,导线在空中乱成波浪,我报出的数值忽高忽低,手心沁满冷汗。等待导线稳定后,镜中稳固的导线发出的银光,暖得人心颤。待导线在铁塔间绷成银带,我发现,那些曾让我结巴的术语,早成了脱口的底气 。 入夏时栗树挂起青果,我正握着仪器参与验收,指尖敲过铁塔螺栓的力度里已有了分寸;等到第一颗板栗炸壳落地,承德项目的历练也近尾声, 这一年从生涩到从容,恰似青果熬成正果,那些踩过的碎石、受过的寒风,都成了壳里的甜,装进行囊。(供稿单位审核:杨侃)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