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
| ||||
| ||||
呼图壁河的风裹着戈壁的粗犷,掠过河西岸的红柳。它既无垂柳柔婉,也无胡杨挺拔,枝条在风中划出倔强弧线,宛如戈壁滩上永不低头的笔触。细枝经风沙磨砺发亮,叶片蜷曲如铁针,缝隙间却渗出星点淡紫花穗 —— 这是红柳献给荒原的情书,根系在沙下书写着绵延深处的坚韧诗行。 初见红柳,我满心好奇,它何以在绝境中顽强生存?又凭何智慧在艰难环境里觅得生机?当地老人的话解开了疑惑:红柳的根能深扎地下十几至二十米,即便地表寸草不生,也能寻到水源;遇风沙,枝条弯而不断,风沙过后依旧挺立。有一年,呼图壁河暴发洪水,沿岸树木多被冲倒,唯有红柳凭深扎岩层的根紧抓土地,洪水退去即抽新芽。原来,红柳的坚韧是深入骨髓的倔强 —— 于绝境中寻找生机,于挑战中守护希望。 望着河畔的红柳,总会想起我们犹如红柳一般的电建铁军,哪里需要,便将“根”深植于哪里。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在崇山峻岭间架设输电线路,在高原之巅建设电站,在江河湖畔铺设电缆,用辛勤的汗水点亮万家灯火。 燕山余脉连绵,多数山坡坡度超 35 度。承德东至滦县双回(第四通道)500 千伏线路项目上,小件肩挑背扛、大件索道运输。队员每日清晨5点负重进山,遇雨常满身泥泞、汗透衣衫,却始终坚守岗位,稳步推进施工。他们似红柳般坚韧,用顽强意志织就电力“天路”。 昌吉春华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小号侧组塔作业现场,大风卷着沙砾呼啸。项目设实时风速监测点,风力超过五级便暂停作业,待风小后再继续。作业时,施工人员腰系双重安全绳,安全员全程监督,技术员紧盯螺栓紧固度,严守安全质量底线。如红柳固沙般,他们凭责任与担当,让一座座铁塔稳固矗立风场。 初夏的5月,狂风暴雪卷着冰粒拍打在西藏巨龙铜矿220千伏变电站工程施工人员护目镜上,零下18℃的低温让混凝土搅拌设备结冰。为确保既定节点,30余名施工人员裹紧防寒服,各司其职,搭建防风棚、清理加热模板,振捣棒操作员裹着棉被连续作业。他们如红柳抗风沙般斗严寒、攻坚克难,让变电站屹立高原之巅。 西湖之畔、塘河之邻的杭州蒋村110千伏线路项目,河网密、水位高,基坑易积水。施工人员边抽水边作业,日夜驻守工地,最终优质工程获业主称赞。恰如红柳以花扮靓河岸,他们用精品工程为城市添彩。 这些年,电建铁军足迹早已遍布南北,从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从广袤无垠、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烟雨朦胧、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他们克服极寒、高温、高海拔、风沙等难题,建成一个个优质电力工程、口碑工程,向业主交出优异答卷,获业界认可。 再至呼图壁河,红柳依旧坚韧。我忽然读懂,电建铁军精神早已与红柳的顽强融为一体。二者共同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坚定——坚守责任、秉持信念,在逆境中书写不凡篇章。风拂过红柳,枝条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远方的电建人鼓掌,为所有坚守者喝彩。(供稿单位审核:杨侃) | ||||
| 【打印】 【关闭】 |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