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公司:奋战在高海拔的先进团队
| ||||
| ||||
初到高海拔地区需要注意什么?在海拔5300米的高原干工程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我怀揣着一丝憧憬和些许忐忑,肩负着前期进场准备的任务,踏上了建设西藏巨龙铜矿二期改扩建工程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征程。该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境内,站址海拔5300米,在这里一天中可以感受到四季的天气变化,细雨、烈日、雷电、冰雹、飞雪……施工现场高寒、低压、缺氧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在这种极端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又该如何带领项目团队健康生活和有效履约呢? 关口前移,严把新进人员入场关 项目部要求所有人员年龄必须控制在50周岁以下,且新员工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严格执行在低海拔地区习服7日的要求,邀请医院专业人员对新进人员进行高海拔地区相关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联合建设单位对初步合格人员再次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并增加“应知应会”等现场面试环节,面试合格人员方允许进入施工现场。本阶段关口前移,严把入场关,极大地消除了“人的不安全因素”,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战演练,提升全员应急处置及救援能力 极度高寒、低压、缺氧的施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反发生的频率。为此,项目部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了数套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组织项目全体人员定期开展高原知识培训和高反应急实战演练,对于演练效果项目部安排专人进行一一考核,确保每一位员工掌握相关技能,切实提高全员应对高反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此外,项目部根据施工人员比例在施工现场配备了专用应急车辆、大容量专用氧气瓶、应急药品等专用应急物资,确保高反及其他发生事故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强化安全过程管控,加强管理人员一线履职 项目部严格按照“不安全不生产”原则,从“人机料法环”安全验证、压实项目“四个责任体系”的主体责任入手,制定“一线工作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所有管理人员实行安全“十二积分制”,若因管理不善或履职不到位,每次会被扣除相应积分,扣满十二积分会被无条件清退出场。另外,每个作业面均配备了考试合格的安全监护人,对于一般作业现场,严格执行“无监护、不作业”;对于高风险作业,一律实行“人盯人”的措施,确保作业现场做到“四受控”“四到位”。通过高标准、严要求,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高效运转。 多措并举,力争提高施工效率 在冬季来临之际,项目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联合公司职能部门、建设单位及相关专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冬施方案。采取用棉被、篷布搭设暖棚,室内供暖、供氧等措施,勇于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要工期。综合楼的第一批次基础浇筑顺利完成,并且室内保温效果良好、施工质量验收合格,证明了冬施方案的可行性。此种施工方案也在矿区其他施工单位得到快速推广,项目团队得到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兄弟单位的高度赞扬。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为确保项目员工身心健康,项目部在员工宿舍统一安装了弥散式制氧机,弥散式制氧机能够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提高到93%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睡眠质量和生活的舒适度。此外,项目部定期邀请医生到项目驻地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同时,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理论微课学习和“技能实践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的农民工专题培训活动等,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项目团队正是秉持着这种精神,通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加强过程管控等举措,实现了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推进,在六十余家施工单位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建设单位的充分肯定,并在建设单位年度综合评比中获得了年度“先进集体”“优秀管理人员”“安全标兵”等荣誉称号。(供稿单位审核:杨侃)(供稿单位审核:杨侃)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