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奏一曲钢筋铁骨与烟波万顷的乐章
苏州越溪项目水上拆塔纪实

发布日期:2025-04-08 信息来源:电网公司 作者:尚海阳 字号:[ ]

2025年4月的一天,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太湖的水面泛起碎金般的波纹。

就在这片万顷烟波尽凝碧的生态水域上空,来自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的电力工作者正在完成一场特殊的“外科手术”——拆除服役21年的跨湖输电铁塔。

这基铁塔是横跨苏州东太湖的原500千伏木渎—车坊双回线6基铁塔中的一基。2024年11月,新建成的苏州越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原有的木渎—车坊双回线在开断接入越溪变电站后分别改道而行,形成500千伏木渎—越溪双回线路、越溪—车坊双回线路。

自此,湖上的6基铁塔圆满完成了自己的电力使命;如今,它们又将为维护太湖水域生态,松懈下一身钢筋铁骨。

【水上拼图】

伴随着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塔上作业人员握紧扳手,安全绳在腰间绷成一道笔直的线。在他脚下30米处,湖水正温柔地摇晃着由98块浮箱拼成的水上平台。这样的作业场景,让干了十几年电网的电建熟练工也直呼“头一遭”。

——是的,要拆湖中铁塔,先得在水面造块“陆地”作为作业平台。

因为太湖水深较大,传统钢管平台无法扎根,大型机械也难以进入。施工团队经过反复探讨验证,最终决定选择浮箱拼接法搭设作业平台。

为了不耽误次日要进行的抱杆组立及拆除铁塔作业,前一日下午1点,负责搭建水上平台的作业人员来到指定区域水面。他们要赶在日落前,将单块重3吨、浮力5吨的浮箱用直径45毫米的特制销钉一一咬合,再借助深插湖底淤泥数米、直径20公分的钢管锚桩加以固定,为水上拆塔提供一块900平米见方、无惧风浪的作业平台。

整个作业场景从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水上拼图”。

【空中芭蕾】

拆除作业最惊险的当属塔顶解体。

重达800公斤的横担,要在水面60米高空完成拆除吊运,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为此,作业团队拿出了一项秘密武器——落地式抱杆。它的底座与浮箱焊接成整体,再由12根锚链呈扇形辐射固定,形成“钢桩入地”的力学结构,不仅承载力成倍提升,还能覆盖20平米的作业面,可有效解决高空重心偏移的技术难题。

“注意吊件下方!地面配合人员不要站在吊件下方!”忽然,对讲机里传来旁站安全总监紧张的指令,他观察到了抱杆顶端出现了些微偏移,为避免构件失控坠落的风险,他谨慎地叫停了作业。绞磨操作手根据指令暂停起吊,地面上的作业人员也立刻远离了吊件附近。

【波光里的较量】

水上吊装作业最怕“温柔风刃”。

看似平静的湖水往往暗藏玄机。因为湖面开阔、空气阻力小,不似地面上高楼林立或植被茂盛,因而风力会比路面大1到2级——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1、2级风力,放在吊装作业场景中,作业人员就相当于站在了摇晃的梯子上。因此,施工团队每天都要实时监测风速数据,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此外,为防止废料掉入湖中,作业人员还细心地给每个拆卸点都套上了特制的收纳袋。别看它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却是用内衬铁丝的加厚帆布制作,底部还垫了锦纶布料增加耐磨性,可以接住从几十米高空拆卸下来、足有10余斤重的螺栓。

——这是“电建铁军”献给太湖万顷碧波的温柔守护。

随着最后一段塔材缓缓降下,最后一艘工程艇收起锚链,锈迹斑斑的铁塔在春光中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程,21年的记忆在万顷碧波中远去;夕阳下,被染成了琥珀色的太湖映照出新的故事:是钢筋铁骨与烟波画船的动人和弦,更是电力革新与生态治理的双向奔赴。(供稿单位审核:杨侃)

“拼好”的水上作业平台

实时测量风速数据

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芭蕾”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