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里坤的“生命禁区”谱一曲能源壮歌
——新疆重能石头梅煤电项目攻坚纪实

发布日期:2025-06-20 信息来源:电源工程事业部 作者:姚佩钦 字号:[ ]

6月2日,随着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疆电入渝”关键工程——新疆重能石头梅煤电项目1号机组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运行,这首被谱写在新疆哈密巴里坤戈壁深处的新时代电建壮歌奏响了最激动人心的终章。

从此,与戈壁风沙共舞、与酷暑极寒博弈的“中原铁军”精神,将与“戈壁精神”一同融入澎湃电流,跨越天山、秦岭,直抵重庆,照亮千里之外的山城夜空。

极限挑战:在“生命禁区”,打破“不可能”

夏季高温40℃,冬季极寒零下30℃,年均大风日超100天——这里,是一片生命的禁区;但对于新疆重能石头梅项目团队来说,也是孕育奇迹的热土。正是在这片年有效施工期不足9个月的戈壁滩上,他们用“铁脚板”丈量荒漠,用“铁肩膀”扛起使命,打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2023年10月项目开工以来,频发的暴雪、沙尘,曾导致连续12天物资断供;跨省运输加上需要边防审批,通关耗时被拉长至内地的3倍;绵延200公里的无人区补给线,仅靠两条国道维系;酷暑与极寒又带来了设备效能骤降和仓储难题。

面对接踵而来的重重挑战,项目团队选择迎面“硬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物资运输。在供应科的牵头行动下,项目团队迅速展开调研摸底,明确所需物资的种类、数量和时间节点,拉出详细的物资清单,以此为依据与设备厂商及和供应商协调沟通,敲定设备物资到货时间和顺序。与此同时,派专人收集分析当地气候与地形资料,针对多风沙、昼夜温差大以及冬季道路易积雪结冰等情况推演多个针对性应急方案,在配送开始之前就确定好最佳运输路径,并将信息同步给供应商、厂商和物流方。此外,考虑项目地处边疆且路况复杂,运输过程中,供应科还会主动与物流司机保持联系,随时提供路径建议方案,最大限度压减运输时间和成本。当辗转数千里的物资平安到达现场卸车,早已等候多时的供应科人员全程在旁统计,手中的圆珠笔在零下25度的天气中一次次冻住,又一次次被他们哈气化开,直至全部清点完毕。

凭借逐一打通从厂商、供应商到货车司机全环节运输链条的强大统筹能力和高效执行力,新疆重能石头梅项目团队成功压降物流成本15%,节省开支十余万,节省运输时间数百小时,实现全年物资准时到货率98%,交出了一份“零违规、零通报”的供应链管理答卷。

高效履约:把工期压力,化作攻坚动能

2024年3月,应业主方要求,项目化学制水合格节点计划从原来的2025年2月28日,提前至2024年10月25日,而当时土建施工尚未完成,地面未回填,墙体未施工,化学水车间基础刚刚开挖。

为了达成调整后的节点目标,项目团队转换思维、另辟蹊径,大胆采用了“设备基础优先施工、安装土建并行推进”的交叉作业模式,期间紧密结合设备到货情况,合理规划施工工序,同步强化成品保护,并坚持每日召开现场专题会分析问题,定人定责,限时解决。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主观能动性,逐一攻克阻碍工期进度的阻碍:设计变更多,就提前审图、及时发现问题并与设计院沟通处理;施工力量不足,就积极协调沟通,统筹调配;极寒大风环境下作业,就在现场搭设防风篷布,配齐热风机、采暖炉等设备。

最终,在项目全体员工的拼搏与努力下,化学水车间仅用8个月零11天就制水成功,不仅圆满达成了调整后的节点计划,还提前7天制出了合格的除盐水。

但接下来的输煤系统电缆敷设作业同样是一个挑战。因为当时新疆已入冬,极低的气温大大降低了电缆的柔韧性,给敷设作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电缆沟盖板因工期要求提前封闭更是“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极限挑战,项目团队依然没有退缩,一边利用热风枪分段烘烤软化电缆,一边由作业人员下到半人高的地沟中,用蜷缩的身体抵住电缆一点点往前推送敷设,硬是按期完成了上煤节点。

化学制水合格、输煤系统成功上煤、油罐区和除灰系统等多个重要节点的按期或提前完成,使得项目开工至投产仅用21个月零7天,为新疆重能石头梅项目1号机组创下国内同类型机组净工期最短记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脉相承:是“铁军精神”,也是“戈壁精神”

在履约间隙,项目上的党员和青年员工们围坐在一起上了一堂特别的“戈壁党课”,授课内容围绕着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展开。相似的戈壁环境、共同的建设决心和“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的誓言让大家深深共鸣,那一刻,“铁军精神”与“戈壁精神”在同一面党旗的指引下交融,化作了推动项目高质量履约、让疆电早日入渝的强大信念。

进入系统分部试运阶段,项目“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挺膺担当,在设备运行时24小时轮班盯守在主控室,连续观察并记录设备状态。记录本上那密密麻麻的笔迹,既是项目团队精诚履约的来时路,也是电建新青年们快速成长的印迹。四名刚入职的新员工在这样的实战淬炼中迅速完成蜕变,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其中一名新员工在10个月内先后完成了安环、汽机、锅炉三个专业的轮岗学习,成功入选公司“启航之星”人才计划。项目经理王晶云说:“从老党员到新员工,每个人都在用行动证明,没有跨不下的戈壁,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来时戈壁荒无人烟地,去时渝州万家灯火明”。当电流穿越2178公里抵达山城,河南工程人用428个日夜的匠心和坚守,在祖国西部开发和能源建设的宏图上再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供稿单位审核:刘会杰)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