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在这里创造
| ||
| ||
7月1日20时18分,广东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集控室内,在无数道紧张注视的目光中,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的倒计时归零,各项温度、压力、转速参数正常,这一刻,建设者们的欢呼声与机组持续的轰鸣声交织,奏响一曲激昂的胜利乐章。自此,这座被国家能源局列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工程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行! 本工程采用上海锅炉厂自主研发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可燃用废弃煤矸石发电,凭借炉出口超低排放、无外置床设计、串联水动力系统、水冷壁补水保护系统四大核心技术,实现对劣质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和超低排放,环保和社会效益显著,被列为国家“首台套示范工程”。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5亿元,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同时实现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 作为这项工程的履约方和建设者,河南工程公司项目团队扎根粤北群山之间的荒芜土地,从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开始,仅用18个月25天的时间将一纸蓝图变为广东省“十四五”骨干电源标杆工程,刷新了国内同类型机组工期最短纪录。 竞速争锋:极限工期是怎么炼成的 2023年8月,韶关项目团队刚刚组建完成,同类型机组建设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先行起跑,无形中为项目履约开启了竞速模式。而与此相对的则是“首台套”工程履约的重重挑战,如设计优化与变更频率远超常规工程、设备到货及尺寸不符问题频发等等——但困难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追求工期也绝不意味着盲目赶工。 为高效应对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类问题,项目团队与业主方携手建立了“技术共研、问题共担、成果共享”的密切协作机制,对存在的缺陷问题实施分级攻坚。因发货设备尺寸偏差导致的问题,由业主和监理协商后采用同等规格设备替代;因设计问题需要返工,则由项目团队启动“白+黑”三班轮换制突击抢回工期。这套机制的有效运转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周期,为韶关项目的极限工期纪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2024年夏,百年一遇的“龙舟水”带来48天的持续性强降雨,施工窗口期被急剧压缩。但项目团队毫不退缩,以“雨势不减斗志”的韧劲,迅速调整雨季安全施工方案,项目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在风雨中逆行,24小时全时段安全巡查,及时开辟通道防止产生积涝险情,硬是在天公的“下马威”中博出了进度。 2024年秋,项目“奋战四季度 集中攻坚保节点”动员大会召开,电仪专业团队以绝对的专业实力和拼搏精神,创造了边施工、边试运的“零工期”模式,单日敷设电缆16公里,试运期日均保持5~10台电动机试转,甚至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难以想象的、近万米仪表管道敷设任务。 乙巳蛇年春节期间,项目562名建设者主动请缨,将除夕守岁的灯火化作现场长明的探照灯,拿下了锅炉水压试验的重大节点。 2025年2月,项目第一次试运会召开,甲方提出合同工期提前。接下“军令状”的项目团队开足马力,通过24小时轮班、工序穿插优化、问题不过夜等方式打响履约攻坚战,将燃油系统安装周期从15天缩短至4天,给煤调试提前6天,电缆敷设效率翻番,43天完成汽机主厂房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和外护板安装工作,两个半月完成1.2万立方保温工作量。 无论是顶住如影随形的工期压力,还是对抗百年一遇的“龙舟水”极端天气,项目团队始终保持着“关键节点不松懈、硬仗面前敢冲锋”的昂扬精气神,用分秒必争的执行力和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回应了甲方对“紧盯节点、通力配合、提升效能”的殷切期望,忠实践行了“能征善战 精益求精 持续超越”的企业精神。 从零到一:“首台套”意味着什么 作为“首台套”工程,韶关项目不仅设计优化和变更频繁,其大件设备吊装作业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之高,也时刻挑战着项目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实力。 其中,发电机定子吊装堪称“毫米级穿针作业”。施工团队要让长约10.98米、重达337吨的定子穿越主厂房仅11.02米宽的通道——也就是说,穿越期间,堪称庞然大物的定子左右两侧与厂房立柱之间仅能容下两根手指,稍有偏移就可能发生设备磕碰甚至安全事故。面对如此严苛的空间限制,项目团队和机械化公司迎难而上,根据定子数据和场地实际精确计算吊装路径,反复模拟操作流程。吊装过程中,指挥人员与操作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按既定方案执行,将定子稳稳吊装至指定位置,圆满完成这一高难度的吊装任务。 项目团队还面临着因“首台套”设计特殊性导致的T16转运站与除氧器吊装的空间冲突难题。该转运站作为首台套设计中的新增功能性建筑,其施工位置恰好阻断了除氧器从常规通道穿装的路线。为不影响主厂房封顶节点,项目部制定了“先吊装设备后施工建筑”的逆序作业方案,既保证了吊装过程的可调整性,又为后续主厂房施工预留了精准接口。 与此同时,锅炉受热面的施工难度也不遑多让,不仅焊口总数远超常规1000兆瓦级机组,且作业高峰期与当地雨季高度重合,高湿度环境给焊材防潮和焊接质量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上新材料新技术的密集应用,设备到货尺寸偏差、设计变更、多专业交叉施工时有发生。为应对这些接踵而来的问题,项目团队不等不靠,精准施策,逐一攻克——环境湿度大,就为焊材库量身打造“干燥小环境”,加装空调、换气扇及烘干机全天候控湿,同时仔细检测焊条桶密封性,严格把控焊接质量;发生设备滞后与设计变更,就积极与厂家沟通协调,密切跟踪发货情况,并根据实际对尺寸不符的管道进行现场加工;交叉作业多,就执行“错峰吊装+备用设备”策略,建立“工序移交卡”制度,有效化解交叉作业矛盾,最终确保了水压试验一次成功。 技术突围更延伸至成本战场,项目团队以“党建+成本管控”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结合“项目3+7”管控专项行动,成立攻坚小组。从开源与节流双向发力,挖掘收益空间,优化供应链管理;实行广东区域联合集中采购策略,攻坚小组精准把握市场行情,以规模化采购优势实现材料低价优质供应,有效降低成本支出,为项目经营注入持续动能,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突破。 “来的弟兄们,一个都不能少,都要安安全全地带回去!”公司领导在安全例会上掷地有声的话语,如重锤般敲击在每一名员工的心上。自项目启动以来,韶关团队便以“安全就是进度、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生命”为铁律,让安全成为贯穿施工全程的“钢盾铁壁”。尤其是进入项目提速期后,2000多人在高密度、24小时夜以继日的高强度交叉作业环境下,安全管控难度呈指数级攀升。项目部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和风险,通过 “销号式整改”让安全隐患漏洞无处遁形,确保了“三零目标”从口号化作现实。 薪火相传:创造奇迹的人在这里 在韶关项目的建设团队中,活跃着“老中青”三支画风迥然却同心同向的队伍——平均年龄40岁的“实干型”领导班子、项目经验丰富却首次挑战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老将新兵”、刚踏出校门的“00后”新员工。他们在韶关项目共同书写着不同代际的青春答卷,让电建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公司总经济师、电源工程事业部总经理高世刚在新春佳节与职工一同驻守现场,推演施工方案、协调资源调配,在两个月完成六大节点的高峰期间,日均睡眠不足五小时;执行经理王辉在整个项目履约期未曾休过一天假,永远在晨曦初露时第一个踏勘现场,星斗漫天时最后离开;项目经理郭培士带领团队攻克了700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安装难题,探索了布风板水冷壁旋转90度整体组合施工方法;项目副经理花金明在受电的关键阶段,连续36个小时未曾合眼——他们用严以律己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担当,为韶关项目团队高扬起一面鲜明而坚定的旗帜。 面对锅炉分离器吊装难题,55岁的锅炉工区主任王广武把时间掰碎了用,白天带着团队头顶骄阳丈量吊点、推演受力,夜晚围坐电脑前,用模拟软件反复校验方案,有力保障了八台分离器平稳就位;退休在即的安全总监朱长谊,铁腕治安,抓早抓小,带领着安环人员一遍又一遍巡视在施工现场;腿疾未愈的工程科陈纪明,步履蹒跚却日日奔波在施工一线——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青年职工成长树立了一座风向标…… 韶关项目中,90、00后职工占比达三分之一,这群电建新青年遍布工程、经营、综合等各个岗位,在“导师带徒”的传承中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也让电建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电气专业的王世博在师父花金明手把手的培养下,如今已能独立排查电缆隐患;安全岗位的王凯宣初到现场时辨识违章生疏,就跟着师父任振卫反复观察、揣摩,逐渐练就了快速识别风险和违章的“火眼金睛”——他们用“实践出真知”的执着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张扬着属于电建新青年的活力和朝气。 凝心聚力:众志成城铸不朽丰碑 工程的高质量建设不是吹吹打打、喜气洋洋、一路坦途就能够实现的。在公司“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行动纲领下,面对“首台套”机组边施工、边试运、边消缺、边变更的“新四边”工程,项目团队直面其特殊性与挑战性,在边施工中优化工序、边试运中验证系统、边消缺中提升质量、边变更中突破瓶颈,将“不可能”变为施工日志里实实在在的节点突破。 项目执行经理王辉经常鼓励大家,“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在这场攻坚战中,韶关项目团队的奋斗者们正是以心为纽带,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合力。党员干部带头冲锋,老师傅们以匠心坚守岗位,新青年们用热血担当重任,老骥伏枥的坚守、电建新青年的担当,共同绘就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奋斗画卷。 项目部以“党建+”实践淬炼团队战力。党员突击队擎旗开路,青年先锋队接力冲锋,在优化工序、抢抓节点的战场上,将党旗插遍每个攻坚高地。通过“党建+”系列活动、“党员先锋岗”等载体,项目团队获得了“文明单位”“廉洁示范工程”等殊荣,高质量完成巡察整改工作,让红色引擎转化为履约攻坚的澎湃动能。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这些平凡又不凡的人和故事,一点点填满了韶关项目建设的日夜,催生出令人惊叹的“韶关速度”,最终以“高质量沟通、高效率协同、高品质施工”的卓越履约,成为公司各单元上下齐心锐意攻坚的典范,用“首台套”机组的工期奇迹,在粤北大地树起了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如果说这是奇迹,那他们就是创造奇迹的人。(供稿单位审核:刘会杰)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